当时的月亮

当时的月亮

夜深人静,我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天边那轮皎洁的明月。它静静地悬挂在空中,洒下柔和的银辉,仿佛在诉说着一段遥远的故事。记忆中的那个夜晚,也是这样的月亮,却承载了太多的情感与思绪。

小时候,每逢中秋佳节,家人们总会围坐在一起赏月。那时候的月亮似乎特别大、特别圆,像是用最纯净的玉雕琢而成。奶奶会讲起嫦娥奔月的传说,而父亲则指着天上的星辰,教我们辨认北斗七星。母亲总是笑盈盈地端上一盘月饼,说:“看,这就像月亮一样圆满。”可年幼的我哪里懂得什么团圆之意,只觉得吃着甜腻的馅料才是最幸福的事。

长大后,离乡求学,再难见到那样的月亮。城市的霓虹灯掩盖了它的光芒,喧嚣的人群也冲淡了对故乡的思念。然而,每当抬头望见那轮孤悬天际的月亮时,心中总会涌起一阵莫名的酸楚。它依旧那么明亮,却少了几分温暖,多了一份疏离。

后来,在异国他乡的一次旅途中,我又遇到了“当时的月亮”。那天晚上,我漫步在一片寂静的湖畔,四周没有灯光,只有风拂过树梢的声音。月亮倒映在水面上,随着波纹轻轻摇曳,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何古人总爱借月抒怀——因为它不仅照亮了眼前的路,更映照出了内心深处的渴望与遗憾。

如今,当我再次凝视这轮月亮时,已不再执着于它是否圆满。因为人生本就如此,有缺憾才真实。而那些关于月亮的记忆,就像一首悠长的歌谣,在岁月中反复吟唱,提醒着我珍惜当下,铭记过往。

于是,我向月亮微微一笑,愿它能将我的祝福传递给远方的亲人和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