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成语的含义与故事

“乐不思蜀”是一个源自三国时期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安逸的环境中忘记了原本的目标或故乡,甚至不愿离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故事。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军攻入蜀汉都城成都,蜀汉灭亡,后主刘禅投降。魏国将他及其家人带至洛阳安置,并封他为“安乐公”。在洛阳,刘禅过上了奢华而舒适的生活,每日饮酒作乐,不再思念故土。有一次,魏文帝曹奂特意设宴款待刘禅,并安排了一场蜀地歌舞表演,试图勾起他的思乡之情。然而,刘禅却毫无反应,反而对曹奂说:“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后来被简化为“乐不思蜀”,成为人们用来形容沉迷享乐、忘却初心的典故。

尽管刘禅的表现看似消极,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他的一种智慧选择:通过表现出对魏国的顺从和满足,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猜忌,从而保全自己及家人的性命。不过,这一行为还是让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乐不思蜀”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要保持清醒,不忘初心,否则就可能迷失自我。同时,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安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忠诚品格的重视。因此,“乐不思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与道德的重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