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这首诗的意思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一说为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短小诗歌。全诗如下: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惬意的乡村牧童生活图景,展现了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草铺横野六七里”开篇就勾勒出广阔的草原景象,六七里的草地铺展在眼前,给人一种开阔、舒畅的感觉。这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辽阔,也暗示了牧童活动范围之广。“笛弄晚风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随着晚风飘荡,断断续续地传来几声。这笛声并非喧闹,而是点缀着傍晚田野的静谧,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归来饱饭黄昏后”写出了牧童一天辛勤劳作后的满足与闲适。“不脱蓑衣卧月明”则是点睛之笔,牧童吃完晚饭后没有急着休息,而是穿着蓑衣躺在月光下,享受夜晚的清凉与宁静。这种行为表现了牧童的天真纯朴和对生活的从容态度,他并不急于归家入睡,而是愿意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月色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悠长,通过对牧童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返璞归真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