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一等奖(《天净沙秋思》教案)

导读 大家好,综合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下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一等奖,《天净沙秋思》教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作为一

大家好,综合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下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一等奖,《天净沙秋思》教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一.教学内容

3、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

4、二.教学目标

5、1.知识和能力目标

6、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7、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8、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9、2.过程和方法目标

10、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1、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12、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13、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4、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15、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16、三.教学重难点

17、1.教学重点

18、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19、⑵背诵、默写全曲。

20、2.教学难点

21、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22、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3、四.课时安排

24、一课时

25、五.教学互动设计

26、(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7、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28、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9、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30、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统治者的歧视,思想仍多苦闷,正如明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声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马致远年轻时迷恋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五十岁左右脱离官场,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31、(二)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32、1.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朗读。注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33、字音:涯(yá)瘦(shòu)

34、词义:昏:黄昏,傍晚。枯藤:干枯的枝蔓。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35、节奏:

36、天净沙秋思

37、马致远

3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9、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40、抽生叙述课文所写的内容:一个秋日的黄昏,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缓缓前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正在归巢。游子不竟悲从中来。

41、3.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质疑探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42、⑴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43、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像这种把几个彼此相关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群体的、生动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深化意境的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列锦手法。这种手法使诗句语句凝练、文辞简洁。

44、但我们在阅读中只要少加留意,就会感觉到九种事物的名词并列,节奏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显得非常单调而迟缓,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句偻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行进。这种节奏与诗歌内容的基调是一致的,正适合表达作者心中那种凄凉、无助,甚至有点呆滞的感受。这种节奏读起来一词一顿,这种多次的停顿,给人一种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又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哀景”,这就让读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当时那种孤独凄苦之状。

45、⑵诗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46、“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47、⑶诗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48、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49、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出现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

50、⑷同学们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51、①静景与动景相应。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52、②景色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53、⑸通过我们对这首曲的阅读、讨论和分析,你对这首曲表达的主旨有何看法?

54、从对全诗的阅读欣赏中,我们知道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的心情是:看到傍晚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古道”,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还得如古往今来的游子一样,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只是这样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许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秋思实乃秋愁也!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55、板书设计

56、秋思(散曲)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秋野黄昏悲凉

57、寓情于景

58、羁旅之思

59、小桥流水人家(孤独思乡)悲凉之景

60、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惆怅之情

61、抒情夕阳西下(特定的时间环境)写景铺垫哀愁

62、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游子之悲

63、三能力训练,学习反馈

64、学生自读课文,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65、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66、学生默读、背诵、并默写全曲。

67、完成课后第3题。

68、教学目标:

69、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70、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7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72、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73、教学重难点:

74、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75、教学方法:

76、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77、学情分析:

78、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79、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80、教学过程:

81、一、导入新课

82、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83、二、解题

84、“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85、三、朗读诗歌

86、学生齐读,读文本

87、教师配乐朗读

88、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8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90、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1、学生配乐朗读

92、四、学生合作探究

93、赏景品情

94、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95、(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96、(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97、(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98、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99、(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100、(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101、(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10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10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104、五、拓展延伸

105、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106、六、总结

107、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108、七、作业

109、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110、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111、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112、教学步骤

113、(一)切点导入,以点激趣

114、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导入

115、(二)讲解常识

116、意图

117、讲解元曲的相关常识,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118、操作

119、⒈作者简介: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120、⒉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艺术形式,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

121、(三)初读,明确小令写作内容

122、意图

123、理解句意,明确内容

124、操作

125、这支小令篇幅不长,只有28个字,学生对句意的把握难度不大,可以采取自读理解。

126、(四)细读,体会作者情感

127、意图

128、诗言志。我们要善于从作品中领悟出作者的“志”,能做到这点,就能正确领悟出文章的中心主题。

129、操作

130、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断肠人在天涯”,诗眼“断肠”。从而讨论出“凄苦惆怅之情”这个主题。

131、(五)研读,体会小令的写作手法

132、意图

133、我们要明白如何将无形的抽象的情在自己的笔端表现出来,用有形的景物描写可以很直观的做到这一点。

134、操作

135、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小令是以景物的描写来达到的。具体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在句末点明题旨,卒章显志。

136、(六)体会意境,迁移延伸

137、意图

138、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139、操作

140、⒈假如要以这支小令为题材,创作一首歌词,应抓住哪一主题来写?

141、⒉若将这支小令拍摄成MTV,请根据小令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你的创意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142、(七)小结

143、(八)布置作业

144、背诵默写本曲

145、板书设计

146、(枯)藤(老)树(昏)鸦

147、(小)桥(流)水(人)家-------断肠------凄苦惆怅的羁旅之思

148、(古)道(西)风(瘦)马

149、(夕)阳

150、〖教学理念〗

15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15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15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154、〖教学步骤〗

155、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56、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157、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158、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159、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160、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161、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162、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163、附优美的佳作:

164、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165、【精彩片段】

166、(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67、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168、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169、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170、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171、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172、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173、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174、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175、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176、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177、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178、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179、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180、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181、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182、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183、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184、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185、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186、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187、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188、【教学反思】

189、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190、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191、教学目标

192、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193、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194、3)学会品味语言

195、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196、教学方法

197、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198、教学过程

199、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200、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01、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202、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203、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04、(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205、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206、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207、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208、附讨论结果:

209、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10、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211、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212、(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213、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214、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215、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216、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217、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218、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219、八小结

220、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21、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222、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223、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224、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225、教材分析:

226、教学内容

227、《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228、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229、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230、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31、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232、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233、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234、教学目标

235、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236、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37、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发情感。

238、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239、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240、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241、教学重点难点

242、教学重点:

243、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44、教学难点:

245、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246、学情分析:

247、现有基础:

248、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249、学习动力:

250、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251、设计理念:

252、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253、教学方法:

254、情景式教学法。

255、朗读教学法。

256、教具准备:

257、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258、课时安排:

259、一课时。

260、教学程序:

261、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62、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263、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264、抽学生介绍。

265、教师补充介绍:

266、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267、《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268、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269、三、读

270、师范读。

271、师指导学生读。

272、生自读,背诵。

273、四、学生画

274、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275、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76、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277、五、议

278、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279、六、教师点拔

280、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81、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282、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283、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284、(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285、七、写

286、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287、学生独立写。

288、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289、八、总结

290、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291、课后反思:

292、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93、【教学目标】

294、知识与能力目标:

295、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96、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297、过程与方法目标:

298、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99、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300、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01、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02、【教学重点】

303、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304、品味诗词的特点。

305、【教学难点】

306、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07、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308、【教学方法和手段】

309、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

310、采用多媒体课件

311、【课时安排】1课时

312、【教学过程】

313、一、导入:

314、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315、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316、二、教学过程

31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318、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319、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320、学生朗读小令,学习朗读的方法。

321、分析这首古词

322、一首小令,一缕情思,一种意境。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意境?(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举手回答“断肠”)

323、进一步深入挖掘词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肝肠寸断?

324、教师插入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故事,是成语肝肠寸断的由来:“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是说桓温带兵入四川,途经三峡时,有个部下抓住一只小猴子,想带到路上玩。母猴思儿心切,跟着船的方向沿路哀号,一直跑了百余里路还不肯离去。后来它索性跳到了船上,被撞死了。有个士兵破开母猴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肠子都断成了一寸一寸的小节……)

325、(展示我选取的四幅美丽的秋景图)提问:诸多如画的秋景,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何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让学生两人一组来讨论、分析并回答)

326、展示三幅小桥流水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一幅最符合本此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为什么?

327、教师提问:为何瘦马?何为瘦马?

328、赏析这首古词

329、这首小令仅五句28个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330、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331、(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332、(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333、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334、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335、可见,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336、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通过分组讨论来分析诗词的异同)

337、《天净沙秋》(白朴)

338、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339、共同特点:体裁相同(小令),描写的都是秋景,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340、不同点: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时白朴写的较为平淡,突出显现了游子之悲。

341、三、课后作业

342、背诵本古词

343、收集描写“秋思”的古诗词

344、【课后反思】

345、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至九年级阶段,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朗读、讨论法”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346、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展示了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他们通过画画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347、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受过去的诗歌教学影响,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没能让学生很充分地展示他们想象的成果。

348、教学目标:

349、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350、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51、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52、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53、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54、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355、教学步骤:

356、一.导入课堂

357、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358、二.介绍体裁

359、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360、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转载于:书业网)种文学作品体裁。

361、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362、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363、三.诵读感知

364、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365、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366、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67、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368、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369、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37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371、(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372、5.分析景物:

373、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374、(多媒体)藤树鸦

375、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376、(多媒体)枯藤老树昏鸦

377、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378、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379、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380、(多媒体)古道西风瘦马

381、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382、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383、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384、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385、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386、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387、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388、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389、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390、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391、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392、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393、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394、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395、(板书)景

396、乡愁

397、思

398、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399、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400、四.自主分析

401、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402、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403、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404、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05、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406、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407、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408、五.改写元曲

409、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410、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411、六.作业

412、背诵《天净沙·秋思》。

413、【教学目标】

414、1.知识与能力:

415、①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这也是教学重点

416、②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这也是教学难点

417、③背诵诗歌.

418、2.过程与方法:

419、①朗读法.

420、“教学千法读为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421、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422、这两首作品,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都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设置情景、抛出问题,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42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24、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425、【教学安排】一课时

426、【课前准备】

427、①课前预习指导:

428、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关于白居易和马致远的生平的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搜集。

429、(学生自己收集,能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够缩减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展开联想的翅膀)

430、②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

431、【教学过程】

432、①:导入新课:

433、前几天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434、(.课件:配乐欣赏西湖富有早春特佂的美景)

435、②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

436、(1)自由朗读.

437、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mò白沙堤dī)

438、(2)听诗朗颂.

439、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440、(3)模仿齐读。

441、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画面。

442、③理解内容,想象画面.

443、(1)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重点词:

444、初平云脚低渐欲才能没马蹄

445、(不求字字句句统一答案,为学生欣赏诗歌提供想像的空间)

446、(2)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想像诗中画面.

447、一提供参考的方法:(联想法)

448、A.勾勒形态

449、B.染上色彩

450、C.使画面动起来

451、D.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

45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453、二设置情境,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

454、④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455、A齐读全诗,找一找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春)

456、B围绕诗眼“春”,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水、云、莺、燕、花、草等)

457、C通过对这些春景的描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458、D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喜悦和恬静之情

459、E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如何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

460、(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诗歌结构严密)

461、F古诗的炼字.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简单的说明原因。

462、学生较容易的赏析出初平、早莺、新燕、浅草、处处、谁家

463、也许会忽略“最爱湖东行”中“最”的赏析

464、老师讲这个典故: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饮酒归來,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大发,当即吟成了一首这首"钱塘湖春行",这时,有一個老婆婆也在白沙堤上看风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老婆婆說:“我刚才做了一首詩,念给你听听,好不好?”于是就把这首诗吟颂了一遍.

465、老婆婆听后说道:“这诗好啊!”,之后提了一个建议,能否把“我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我”字换成“最”因为白沙堤不是只你一人最爱,这也是我们全杭州的最爱,这样就吟出了许多人的心思了。

466、⑤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467、一、抓诗眼

468、二、寻景物。(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469、三、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470、⑥运用刚才归纳的诗歌欣赏方法自学《天净沙·秋思》

471、A.在交流中学生应该较容易的找到诗眼“秋思“二字,能够从曲中的景物感受到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

472、B.可能会对“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这里的悲凉气氛相符产生争议,老师鼓励同学们各抒已见,最后作.总结: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473、C.对于“想像曲中的画面,体会曲中情感。”这个环节提供一幅与<<天净沙秋思>>内容相同的一幅画,配上低沉的埙这种音乐,请一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同,发挥联想和想像,来描述这个画面,其它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

474、⑦尝试当堂背颂这两首古诗。

475、⑧结束语:

476、同学们,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477、⑨作业设计(积累诗句):

478、(1)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关于西湖、小草、春天、秋天等有名的诗句。

479、例如关于西湖:

480、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48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48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林逋

483、关于小草:

48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

48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夏季)

486、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秋季)

487、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冬季)

488、【板书设计】:

489、选择两幅画作为板书背景,一幅与<<钱塘湖春行>>意境相同,另一幅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

490、《钱塘湖春行》………赏析方法………《天净沙·秋思》

491、春行………………………抓诗眼-………………………秋思

492、春水春云、早莺新燕枯藤、老树、昏鸦

493、乱花浅草、绿杨白堤古道、西风、瘦马

494、喜悦、恬静………………..悟诗情……………………..惆怅、思乡

495、【时间安排】合计40分钟

496、(1)导入新课(2分钟)

497、(2)朗读诗歌(4分钟)

498、(3)理解内容(4分钟)

499、(4)赏析诗歌并归纳方法(13分钟)

500、(5)自学、交流诗歌(16分钟)

501、(6)结束语布置作业(1分钟)

502、一、导入

503、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纱,由此流传下来一个词牌——浣溪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词人晏殊的词——《浣溪沙》

504、二、词人介绍

505、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一生显贵,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欧阳修,范仲淹皆出于其门下。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506、三、朗读

507、听范读、

508、自由朗读。

509、四、整体感知

510、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511、参考:

512、听一首新谱成的歌曲,饮一盅浓醇的好酒,在这样的美好生活中,却引起了对于往事的怀念,说是在去年的这个时节,同样的不热不冷的暮春天气,连眼前的亭台楼阁都是一样的,但过去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就像那夕阳沉落之后,什么时间才能回来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阳,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儿凋零了,春天即将消逝,时光消逝令人无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飞来的燕子,却像是旧时相识的啊。小园落英缤纷的花道上,孤单的一个人徘徊着,怀想那一切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

513、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514、明确;

515、上阕:写景,着重抒写对不变景象中所包含的变化的感慨。

516、下阕:抒情,抒写消逝中的再现,及其中的变化,富有哲理,引起词人思考。

517、五、语句赏析

518、小组合作研讨,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来赏析词句。

519、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520、赏析: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是唱新词,旧是喝酒唱词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之情及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521、夕阳西下几时回?

522、赏析: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将逝的感慨之情。

52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24、赏析:“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又有新的希望在其中。

525、这两句对仗工巧,意致缠绵,语辞流利,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526、小园香径独徘徊。

527、赏析:结句写诗人感情的伤感惆怅、孤寂冷落。

528、六、体悟情感:

529、提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530、明确: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531、板书设计:

532、《天净沙秋思》

533、一、导入

534、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535、本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536、二、文学常识:

537、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538、曲:

539、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540、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541、三、诵读

542、听范读、

543、自由朗读。

544、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545、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曲中的画面。

546、参考: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547、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48、明确:天涯游子的思念家乡、孤寂愁苦之情。

549、五、深入探究

550、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551、明确:

55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553、这些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

554、明确:

555、枯藤、老树、昏鸦——萧瑟荒凉

556、小桥、流水、人家——恬静美好

557、古道、西风、瘦马——凄冷孤寂

558、夕阳——表明时光流逝

559、这些景物对表现作者的思念家乡、孤寂愁苦之情有什么作用?

560、明确:

561、(1)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渲染了萧瑟荒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心情。

562、(2)小桥、流水、人家——以恬静美好的景色反衬出作者的凄苦、孤寂之情。

563、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是哪句?

564、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565、“断肠人”和“天涯”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好处?

566、明确:

567、断肠人:表现出作者内心极为痛苦。

568、天涯:表现出作者家乡之遥远,归家之难,思乡愁苦之深重。

569、六、拓展积累

570、思乡诗句:

57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57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57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7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7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7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577、余光中的新诗《乡愁》

578、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579、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580、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581、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582、七、作业

583、积累并背诵思乡的诗句。

584、背诵并默写两首词曲。

585、板书设计:

586、【教学目的】

587、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588、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589、【课型设计】

590、品读课。

591、【预习要求】

592、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593、【教学设想】

594、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595、【教学过程】

596、一、导入

597、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598、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599、关于“曲”

600、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601、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602、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603、《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604、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605、1、课题及作者:

606、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607、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608、2、学生自由诵读:

609、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610、3、检查诵读情况:

611、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612、4、听范读。

613、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614、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615、⑴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616、⑵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617、⑶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18、6、熟读成诵。

619、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620、1、思考:

621、⑴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622、⑵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623、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624、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625、让学生用“从___________(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626、或用“我认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627、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628、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629、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630、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631、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632、……

633、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634、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635、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636、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637、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638、四、课堂练习

639、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40、提示:

641、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642、⑴体裁不同;

643、⑵所抒之情不同;

644、⑶表现手法不同。

645、教学要点

646、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647、教学步骤

648、一、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649、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650、《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651、2.初读,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652、细读:

653、①诗的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654、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655、(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656、(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657、4.小结:5.背诵全文

658、三、指导学习《西江月》

659、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660、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661、2.初读学生跟读。

662、3.细读: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663、(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664、4.悟读

665、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666、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667、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668、提示:

669、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670、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之吼

671、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672、5.学生背诵诗歌

673、四、学生自学《天净沙秋思》

674、1.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675、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676、2.初读,播放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677、3.细读

678、学生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679、4.悟读: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680、5.背诵这首小令。

681、五、课堂小结

682、六、布置作业

683、教学目的要求:

684、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685、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686、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687、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688、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689、教学重难点:

690、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691、教学目标:

692、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693、教学方法:

694、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695、教学课时数:

696、一课时

697、教学内容与过程:

698、(一)导入新课:

699、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700、(二)朗读这首词

701、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702、(三)背诵这首词

703、(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704、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705、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06、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707、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708、5.品味文中的语言。

709、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710、(五)拓展:

711、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712、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713、秋思》进行比较。

714、(六)作业:

715、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716、一、教学目标:

717、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718、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719、背诵和默写全曲

720、二、教学设想:

72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72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72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724、三、教学过程:

725、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726、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727、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728、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729、教师范读。

730、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731、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732、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733、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择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734、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通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735、分析全文:

736、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737、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738、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739、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740、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741、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742、㈡、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743、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744、㈢、结句点明了什么?

745、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746、说明:

747、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

748、②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

749、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750、学生再读全曲。(要读出感情)

751、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752、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753、说明:通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参考。

754、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755、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756、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57、明确: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

758、异: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759、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能力。

760、全班齐诵全曲

761、作业:

762、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763、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764、四、板书设计

765、天净沙秋思

766、马致远

767、孤藤/老树/昏鸦,哀

768、小桥/流水/人家,“乐”景

769、古道/西风/瘦马,哀交融

770、夕阳/西下,

771、断肠人/在/天涯。思乡情

772、教学目标:

773、知识与能力:

774、了解元散曲的有关常识。

775、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776、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777、过程与方法:

778、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779、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780、情感态度价值观:

78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化。

78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783、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78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785、教法:朗读法、情境设置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786、学法:朗读法、评价法、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787、教具:多媒体

788、教学过程:

789、一、导入:

790、(欣赏画面)一幅清秋图,一曲晚秋月,一阕清秋词,把我们带进万里清秋。请同学们带感情的赏读诗句:(多媒体)

791、读得好,读出了秋天的灵动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想到的同学请告诉我。(丰收、萧条、凄凉等)。

792、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简单介绍文体常识)

793、一、朗读:

794、听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795、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试读这首小令。

796、全体齐读。

797、指导朗读“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

798、个别读,读出感情。

799、师范读。

800、三、赏析:

801、找诗眼。

802、一曲小令,一缕情思。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断肠)同学们理解“断肠”是什么意思吗?(师:讲故事让学生理解“断肠”的含义:悲伤痛苦到极点。)

803、析景物。

804、同学们,读完了这首诗歌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用一个词概括。(凄凉,萧瑟、悲伤、忧伤等)请你把忧伤的情调读一读。(他读得如何?是否读出了你的感受?)读着读着这秋意就出来了。可是这首曲子当中并没有悲凉、哀伤、伤感的字样啊,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

805、(1)赏析哀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以哀景衬哀情)

806、秋景可以入画,可以行文的有很多,诸如香山的红叶,黄山的秋日、中秋的明月、长江的渔家唱晚。为何马致远弃而不用,偏偏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平常生活中“藤、树、乌鸦”都是些很普通的景物,假如在你开心的时候,你会在这些词前面加上“枯、老、昏”这些形容词呢?能举例子吗?

807、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808、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809、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810、(2)赏析乐景: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读时欢快中流露一些哀伤。)

811、小结:反衬手法。

812、(3)入情入境朗读。

813、绘画面。

814、在夕阳的余晖里,在萧瑟的秋风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这些文字幻化成一幅幅图像,然后再用语言把这些图像描绘出来。

815、练背诵。

816、通过我们的想和说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的情境中去,不知道大家是否体会到了马致远创作这首小令的感情呢?

817、(1)个人读。

818、(2)比赛读。

819、(3)全班背诵。

820、说特色。

821、大家深情地朗读把老师也带进了那种意境当中去,可见大家已经领悟了这首小令的妙处。那么它妙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用:它妙就妙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多媒体)

822、前人的评价:

823、誉为元“秋思之祖”。——周德清

824、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

825、“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

826、小结:一首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的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凄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827、四、拓展延伸,对比赏析:

828、《秋词》刘禹锡

829、《天净沙·秋》白朴

830、《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

831、五、结语、作业。

832、马致远用诗歌来表达感情,歌手满文军用歌声来倾诉思念,在这动听的歌声里,同学们,你们可曾有过同样的思念或思绪呢?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情呢?用诗、用歌、还是用画?拿起你手中的笔来完成今天的作业。

833、教学目标:

834、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835、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836、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837、教学时间:1课时。

838、教学过程:

839、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840、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84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84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843、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844、(一)初读,诵秋词

845、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846、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847、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848、(二)美读,赏秋景

849、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850、凄婉、哀伤、悲凉。

851、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852、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853、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854、枯藤老树。

855、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856、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857、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858、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859、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860、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61、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862、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863、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864、枯藤老树昏鸦

865、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866、小桥流水人家

867、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868、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869、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870、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871、古道西风瘦马。

872、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873、夕阳西下。

874、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875、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76、浓烈的思乡之情。

877、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878、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879、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880、13.老师总结:

881、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882、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883、(一)研读,析秋篇

884、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885、体会两手小令同为天净沙,同为写秋,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相同?为何相同?又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886、相同点: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887、不同点:马诗暗淡,凄凉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888、2.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一致?

889、马致远简介:

890、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891、白朴简介:

892、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893、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894、(二)化读,绘秋景

895、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吧。(100字左右)

896、2.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897、四、结束语

898、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899、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900、六、板书设计: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