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散文,其中第三段以深刻的议论为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更通过具体事例揭示了“志”“力”“物”三者在追求目标时的重要性。

文章开篇提到,古人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时,往往能有所得,而自己却因未能尽兴游览而感到遗憾。这种遗憾并非单纯因为未能完全领略山川之美,而是源于对未竟之事的反思。随后,作者举出古人探索洞穴的经历作为例子:有人深入洞穴却未能坚持到底,最终只能在洞口停留叹息。这表明,要想达到目标,不仅需要坚定的决心和毅力,还需要一定的外力支持。如果缺少其中之一,就难以成功。

接着,王安石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句话强调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即使客观条件有限,只要全力以赴,便可问心无愧;反之,若因懒惰或畏惧而放弃,则会留下终生遗憾。此外,“物”即外界的帮助同样不可忽视,它能够弥补个人能力上的不足,使目标更容易实现。

总之,《游褒禅山记》第三段通过对一次未完成旅程的回顾,提出了关于成就事业的重要启示。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当秉持坚定信念,积极行动,并善于借助外部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后悔,获得真正的满足感。这段文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堪称千古名篇,至今仍激励着无数读者勇敢追寻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