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篇》,原文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大意是: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后时常温习它,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正是君子的风范吗?”
其中,“不亦说乎”的意思是“不是很愉快吗”。这里的“说”通“悦”,表示喜悦、快乐。孔子通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乐趣以及与人交往的美好。他认为,学习本身是一种享受,不断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让人感到满足;同时,朋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是一种幸福,尤其是来自远方的朋友,他们的到来更显珍贵。
此外,孔子还提到即使遭遇误解或冷遇,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整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的关注,反映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不亦说乎”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提醒我们珍惜学习的机会,重视人际关系,并学会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