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饥原文翻译

《齐大饥》出自《孟子》,讲述了齐国发生严重饥荒时,邹国的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对话。故事反映了儒家对仁政和民生的关注。

齐国遭遇大饥荒,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齐宣王忧心忡忡,向孟子请教治理之道。孟子直言:“王何不施行仁政?若王能减免赋税,开仓济民,百姓自会安居乐业。”齐宣王却叹息道:“寡人并非不爱民,实因国家财政困难,难以负担。”

孟子闻言答曰:“王之爱民,仅存于口惠,而未见实际行动。譬如王有牛羊,见将被宰杀,心生怜悯,将其放生,此乃仁心初现。但为何对百姓疾苦视而不见?若王能推行仁政,减轻徭役,薄赋税,天下必归心。”

齐宣王听后有所感悟,遂采纳孟子建议,减免赋税,广开粮仓救济灾民。不久,齐国逐渐恢复生机,百姓安居乐业,邻国纷纷效仿,齐国威望大增。

这篇短文通过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强调了“仁政”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君主应以民心为本,以百姓福祉为重,而非只顾一己私利。这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经验。孟子的言论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关注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共同构建和谐社会。